日式的「暧昧」,有时候作为一个外国人而言,着实无法理解。
当然这里的「暧昧」并不是指男女情感上的言辞含糊,而是指大多数日本人说话时的意思,除了要理解其表面表达的含义,更要通过很多方式去理解其背后深层的含义。
比方说在网上流传最多的例子就是关于日式表白,堪称「最不直白但最撩人」。
夏目漱石曾在学校教学生英文时,学生将一句简单的「I love you」直译成了「我爱你」。不过夏目漱石却觉得,如此直白的表达情感的方式是欧美人独有的,日本人的表达应该更婉转、含蓄,因此翻译成「月が绮丽ですね(今晚的月色真美)」更像是日本人在表达爱慕之意。
尽管可能这则故事是轶闻的概率较大,但也足以说明日本把「暧昧」发挥到了极致。恰恰正是这点,对日本人而言是最流行的生存之道。
一些初到日本求学、生活的人会觉得日本这个国家的国民不像许多人说的那样冷漠,反而会被那种充满阳光的微笑、帮助人时的热情所打动。
但是在那里生活久了人会觉得每个日本人的脑子里都有一份「人类评价表」,但凡是和日本人接触的人,任何的言语举止都会在日本人的脑海里「被打分」,从而影响到日本人对别人的评价。
前段时间日本的TBS电视台放送了一台综艺节目「この差って何ですか?」(差别是什么?),里面就聊起了在日本人的眼中,有哪些举动或行为会让他们觉得「此人不靠谱」。
最常见的一些举动其实对于很多中国人而言,也是一种「不靠谱」的表现,比方说经常把「我只告诉你」这句话挂在嘴边的人,肯定也会对千千万万个人说这种话,这种人必定不会帮人保守秘密。
那些在自己的社交平台经常上传和知名人士、有钱有权人的合影,在日本人看来是非常不靠谱的,目的也很显然,就是哄抬自己的身价。
这点中国人肯定也有很强的共鸣感,这就让我想起了前段时间热播的《三十而已》中王漫妮「被相亲」的一个对象宋东湖。明明不是上流社会的人,却通过上流酒会去结识那些所谓的业界名人,从而包装自己。
这点上,日本和中国表现出的态度出奇的一致——越缺什么就越想展现什么。
还有类似诸如「初次见面就爱装熟」、「没钱硬装有钱」、「人前彬彬有礼,却对店员大呼小叫、呼来喝去」这些看似没教养、情商低的行为举止,日本人都觉得是会降低「人类评价表」分值的几种行为。
不过还有几种日本人特有的行为会让人觉得反感,像什么「一直说原来如此的人」:这人一定是在敷衍我、「社交软件的头像隔三差五在换」:稳定性不够、轻浮、「胡子刮不干净」:不在乎别人的感受等等,看似都是一些性格大大咧咧的人做出的不拘小节的事,但在日本人眼里都是不会令别人「增加信任感」的行为。
节目中总共列举了18种,种种都是在中国人眼里「尚能接受」但是日本人「接受不能」的行为。
说到底,在与人交往这件事上,为什么日本人会这么「挑」呢?
主要还是因为日本人不太信任和自己关系不熟的人,尽管如此,日本人的根深蒂固的待客之礼告诉他们「就算不熟,该有的礼貌还是得表现出来,但是这个人在我心目中的印象分就会大打折扣了」。
除了行为举止之外,日本人更在乎的是这个人是否会「读空气」。
这里的「读空气」不是字面意义上要去理解日本空气中成分,而是由日本的一个习惯语「空気を読む」引申而来的。
日语中的「空気」有气氛、氛围的意思,所以日本人与人之间为人处世的法则之一就是要「会读他人的空气」,其实就和我们的察言观色是差不多的意思。
从而在日本——整个环境都充斥着「暧昧」的情况下,不得不让你去适应日本的「暧昧」。而那些不会读空气的人(空気が読めない),则会逐渐会被边缘化。
日本的「读空气」通常出现在职场上(当然也会出现在许多「团体类」的聚会上),日本人的团体意识特别强,这绝大部分的因素来源于顺应时代的变迁。
在日本人的潜意识中,几乎所有的事,只要是能通过团体一起的努力,就一定能成功完成。
但凡是一个团体,里面一定是有有限个性格不同的个体组成,这个时候就会出现一个悖论:「团队合作需要交流才能成功,而每个个体又倾向于“少交流、靠空气”」,如此下来竟然还能齐心协力干成功一件事,果然是个奇迹。
日本人表达意思上的暧昧,很大程度上是不去鼓励沟通(并非不沟通,而是少沟通),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最好是凭借「以心传心」来达成所有的合作。这种想法其实有些理想化的,如果不是合作或者认识多年,想要达到「人心合一、心有灵犀」是很难的。但是日本人就是乐意以这种方式去解决问题,他们的默契度大多还是来自「读空气」。
就算是在当下的2020年,日本职场上依旧存在着靠读空气来理解对方意思的合作方式,甚至还有人专门总结了所谓的日本「空气成分」。
日本著名作家、评论家、出版人山本七平早在43多年前就出版了一本《「空気」の研究(空气的研究)》,书中还探讨了日本这种独特的处世思想。在当时以30万的销售量一举成为最畅销的书籍。
时至今日,再版的《空气的研究》也依旧是日本各界争先必读的刊物之一,四十多年前的产物中描写的日本人与人之间的相处状态,竟然与现代日本的状态惊人相似,才会令读者感受到山本「预言般」的睿智以及分析「日本空气」的价值所在。
尽管在日本这个非常注重「空气」的大环境下,依旧会有人像前文所说的一样踩到别人心里的「雷」,表现出「情商低、没有眼力劲儿」的样子。
凡事都具有两面性,「读空气」固然是一件好事,它降低了人与人之间因语言而产生的摩擦,但并非处处都好。比方说读空气这一行为很大程度上就暴露了日本人倾向于「压抑自己的主见」,严重的甚至还会盲目顺从团体的意志。
这种为了避免潜在矛盾,不直接表达自己真实意思想法,久而久之会一直压抑在人的心中,造成一定的心理影响,「对方是错的,但为了避免不必要的矛盾,我不敢说出来」。
常见的避免矛盾就是在拒绝他人这件事上,比方说在职场上出现交流观点时被反驳。在我们看来,只要是以结果为导向的合作,一旦过程中出现分歧,最好的方法就是辩论,毕竟「真理越辨越清」。
但是绝大部分情况下,日本人会采用的反驳方式是「你的想法确实不错,但是我觉得……」,非常委婉,委婉到你会觉得对方是在表扬你而并非反驳你的观点。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读不懂对方的空气可就惨了。
所以,从某些方面来说,会「空気を読む」的人相比会读书的人在很大程度上更能获得上司和同事的信任。
但也并非会读空气就一定能在职场上或者别的场合过得游刃有余。因为毕竟每个人对「空气」的理解都不一样,指不定哪天就会因为读不懂对方的空气而被对方嫌弃或者踩到对方的雷。
每个人与外界的交往习惯都是独一无二的,世上不会存在两片一模一样的叶子,也不会存在两个想法完全一致的人,这就会导致尽管懂得「要生存就要懂得读空气」,但是却因为在分析空气时理解能力的不同,反倒得罪了对方。
你说日本人的这种习惯好吧,他也暴露了不交流的弊端;说他不好吧,他确实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人与人之间的口角摩擦。
我们无意去评价一国相处习惯的好坏,毕竟存在即合理,只是当我们遇到像日本这样非常含蓄的国家,与人交流时就一定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避免被人当成「不靠谱」或者「不会读空气」的人。
以上图片截自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